【校庆征文】3-为什么选择做公益

2011.04.02 00:00

为什么选择做公益

陈朝松*(2006级)

支教的思考

2008年暑假,我参加了清华大学中美大学生暑期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前往江西吉水中学进行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在那里,我体会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更体会了他们对现实的迷惘。支教结束的时候,我留下我的通信地址,希望长期和他们保持联系。

08年9月至09年2月,半年时间里,我收到了那里的孩子给我寄来的约50多封信件、贺卡。我大都回了信。在信里,我告诉那些孩子,要坚强,要感恩,要勇于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理想。

也正是中美支教活动,让我爱上了公益支教。08年5月,我加入了清华大学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SAEPA)。近三年来,在大三、大四和研一繁忙的学业压力下,我还是腾出时间参加了协会组织的8次周末支教活动。每次活动,都是用自己的周末两天时间,前往河南、河北、内蒙古等支教地点和初高中同学进行交流,内容包含:学习方法,英语学习,成长励志等。

而在公益支教中,我也越来越坚定相信:我们的付出远远小于我们的收获。支教让我性格更加开朗,眼界更加开阔,更加注意学习如何去善解人意,更加注意如何与人交流,更加珍惜身边的生活,珍爱身边的人和事。

每次支教过程中,我都告诉孩子们一些简单的道理,告诉他们我的经历,我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而每次支教回来,我都更加学会珍惜,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在清华学习的机会,这是一种责任。

09年5月9日、10日,时隔半年,我第二次前往河南滑县抗大初中支教。让我最感动的是,很多我上次教过的孩子都认出了我,还叫出我的名字。初三补习班的一些孩子告诉我:老师,上次您告诉我们的那些道理鼓励了半年,每次遇到一些困难我都会拿来激励我自己,我现在更加坚强了。

其实,听到这些话语的时候,我眼睛里面是泪水。

我深知教育对一个孩子、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孩子的重要性,而一个孩子背后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地区。我希望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扩大孩子们的视野,带给他们新的思考,影响更多的孩子,让更多的贫困地区的孩子坚强面对生活,面对各种苦难,各种不公平,改变他们的命运。

公益 事业

其实,除了支教以外,从06年入学至今,我还参加了很多的志愿公益的实践活动,诸如助老,组织毕业捐衣,校园义务导游,情系母校,国庆游行,百年校庆校友访谈等等。

2009年,我还发起了“电脑传爱行动”这个公益项目,致力于将清华校内外的闲置电脑资源整合,经过整修后运输至北京农民工子弟小学或者北京周边的贫困地区,为他们建立微机室,并且开展电脑培训活动。2009年我们给内蒙古太仆寺旗兴盛小学输送了26部爱心电脑,2010年我们为北京三所农民工子弟小学建立了微机室。我们的“电脑传爱行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获得了一些荣誉,比如:2010年清华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金奖(全校7支队伍),清华大学第二届公益创业实践赛银奖(第二名),零点大学生公益创业行动资金支持团队(全国23支队伍)。目前,“电脑传爱行动”还在继续发展壮大,我们在联合各大高校,结成联盟,整合更多闲置电脑资源,为教育扶贫事业尽绵薄之力。

2009年,我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会长的职务,在职期间尽心尽力,在全校范围内号召和组织更多同学参与公益活动,关注教育扶贫;同时也致力于打造协会的品牌,完善协会的项目和内部机制,在我们团队的通力合作下,协会现在已经成为清华校内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公益组织。

2010年7月,我放弃了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推研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读硕士研究生。这一决定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转换,但是于我而言,可能也算是顺理成章。大学本科期间的支教等公益活动经验,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我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在读硕士期间,学习教育学的一些知识,丰富自己,好好研究“公益 教育扶贫 人才培养”三者的一些关系,为未来积蓄能量。

现在,我担任计算机系0字班的带班辅导员,在计0年级内部,我也一直倡导和宣传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希望计0的同学们在公益活动中锻炼能力,找到价值,积蓄能量,改变世界。我也愿意以公益的心态去做自己的学生工作,和计0年级的同学们一起成长。

在公益活动中,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观:在我前进的过程中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他们的想法。

无论是参与助老、助学、还是公益支教,抑或是组织电脑传爱行动,无论是在教育扶贫公益协会做实事,还是担任计算机系0字班辅导员,我都是在实践自己的价值观。

是的,公益是一份事业。

为什么选择做公益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自己大学投入这么多的时间来进行公益活动?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隐隐约约地,我有了一些答案。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是我还在初中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以及学业成绩较为突出,我每个学期都能够拿到“香港房角石协会”的200元助学金。说实话,由于当时年纪小,虽然拿了钱,但是还是有些“忿忿不平”,总是觉得受到了歧视。

到了高中,我也获得学校的经济补助,虽然经费不多,但是也减轻了父母不少的负担。

进入了大学之后,更是获得了清华大学和计算机系全方位的经济支持,每年都获得大额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励学金。正是这些经费使得我能够安心学习,完成学业。

另外,而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抑或是大学,我都遇到了很多对我很好的老师和辅导员,在他们的支持和影响下,自己勇敢面对生活,探索未来的道路。特别是在大学这段人生中最黄金的学习岁月里,我进入清华计算机系,刚开始很不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幸亏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辅导员,得到了很多鼓励和照顾,使得现在还算是较为顺利地在清华生存下来。

所以,回想为什么投入很多时间去支教,做公益志愿活动,其实还是和自己从小到大都受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有关系。而我做公益活动,本质上也是在传递关爱,传递感恩。其实我问过很多坚持做公益的同学,他们的回答也基本都是如此:从小到大受到一些人的照顾和帮助,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现在坚持做公益来传递关爱和感恩。

最近,我们正联合教育扶贫公益协会的几个老会员,将我们每个月薪水的一部分捐出来,在协会支教过的一些学校设置奖学金,支持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虽然经费可能不多,但是也聊表心意。我也能够猜测,将来一些同学在接受我们这个奖学金的钱的时候,可能和我在初中的时候接受房角石协会的钱一样,心态上有些“忿忿不平”,“感觉受到歧视”,但是,我相信等他们长大了,有能力的时候,也会坚持做公益,传递关爱和感恩。

刚才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房角石协会”关键词,发现这个公益组织2010年10月份的时候还在一个学校献爱心,资助学生。将近十年过去了,他们还在坚持公益事业,这就是最让人感动的事情,也让我坚持公益的力量。

路还很长,要做的,就是坚定地走下去!

*陈朝松,广西宜州人,2003年广西河池高中毕业,2006年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63班就读。2010年7月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推研至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现任计算机系2010级本科生带班辅导员。本科期间积极参加和组织各种公益志愿活动,曾任清华大学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会长,2010年12月获“清华大学十佳研究生志愿者”荣誉称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