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风采】王小川:互联网骄子的科技情结

2018.07.26 00:00

【系友风采】王小川:互联网骄子的科技情结

(摘自清华大学学生科协,撰稿人:张晔)

中国的互联网商界,是一个星光闪耀的逐鹿战场。在这场几乎是由“60后”领衔的角逐中,一颗“70后”的新星冉冉升起。他叫王小川,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硕士毕业,现任搜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搜狗公司CEO。

2005年,当年仅27岁、毕业不到三年的王小川晋升为搜狐公司副总裁的时候,这个面容青涩的“大男孩”还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而今,80%用电脑打字的中国人愉悦地将那个S形的小图标摆到了电脑的桌面上——搜狗输入法,以无与伦比的便利性,在几年时间里横扫市场,赢得了大片的青睐者,已经成为仅次于QQ、360的中国第三大客户端。而王小川,正是搜狗输入法的推出者。

如今,34岁的王小川拥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办公室里面种着两棵树。公司与母校清华大学仅一箭之遥,与搜狐公司的最初的缘分,也是王小川在学生时代建立的。这位叱咤互联网商界的骄子,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仍然难掩心中的科技情结。

“本科期间我就拿了19项奖”

被视为“天资聪颖”的王小川,从小到大都保持着对科技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喜欢发明,小学时就开始参加科技发明比赛。1996年,他在成都七中读高中时,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一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并以此保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因为保送了,高三一年我就去玩了,打游戏。”小学升初中、再升高中、考大学,因为数学成绩的优异,王小川一路都是保送。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求学经历,但又不同于个别少年班天才“揠苗助长”式的成长过程。王小川既如一个普通学生有着必经的求学经历,也因为他的数学天分而有某种程度上的“轻松”,“我参加数学竞赛,但几乎没有参加过升学考试。”

但寓玩于学,心态轻松的王小川每到环境变化时,也总有不适应的一段时间。顶着信息奥赛金牌的光环上清华,每天面对同学们各种计算机问题的请教,王小川常常感到一种招架不住的压力感。大一时仍然喜欢玩游戏,考试后发现全班31个人他仅排第28名。那时候清华每次考试成绩都贴在主楼里面,还要寄给家长。这种“变态”的做法也刺激了王小川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从大二时,我开始上自习,玩命喝咖啡,开始学习”。他说,“经过这个特别低迷的时期,到毕业时,我达到了排名全校最好的状态。”

除了学业,自称“闲不住”的王小川还参加了很多课外科技活动。“本科期间我就拿了19项奖。学业的、单项的、科技课外活动及社会工作都在干。”他说,“在学校期间不能光是读书,在业余时间里发展点兴趣,然后跟其他人多做一些交流。”在这些活动之中,参加挑战杯是他觉得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在挑战杯赛事中,王小川往往身兼组织者和参赛者双重身份。由于自己本身科研底子就比较好,他能从别人做的课题、项目中得到很多观念上的启发。他说,即使是简单的组织、评奖的工作,也能发现一些比较前卫、领先的构想。大家一起发现问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观点,管窥当前科技水平的高低,是他非常喜欢的事情。他并不太在意奖项的高低,而是专心享受着与科技亲密接触的快乐。

清华七年,王小川基本上一直是以一个“挑战者”的姿态四处打拼。入学时发现高性能计算专业考分最高,就想进这个专业,和成绩最好的一批同学竞争;后来选择生物方向做交叉学科研究,不惜从熟悉的计算机行业中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学科中去;考GRE时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读研时因为太忙险些毕不了业,直到非典时才腾出时间写论文……即使是挑战杯,当时也没有现在这么红火,只是覆盖少数人的赛事,可是王小川却凭着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姿态,把心中确信的事情坚持到底。

“科协要起衔接作用,真正让大家爱科学爱技术”

王小川大学时担任了计算机系的科协主席,后来在校科协担任副主席。他坦言,在学校社工三大组织中,科协是比较弱势的一个,但是“我愿意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跟科技相关的工作,把它做到极致还是很有意义。”“科协要起衔接作用,真正让大家爱科学爱技术。”

王小川在科协的那段日子,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伴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在计算机系时创办了智能体大赛,一直延续至今。他仍然记得在第一届的坦克大战中,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大家围观机器人打仗,体会智能性。建立了网络,为后来的科协工作起到了革命性的影响。

王小川不仅把一腔科学情结系于科协中,还直接应用到自己的大学生活里。1999年,刚刚大三的王小川进入初创的中国最大校友录网站Chinaren兼职,成为第一批员工。那时,百度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以大众搜索引擎知名,而还在帮助各大网站建立搜索系统阶段。刚好这时Chinaren的网站需要做一个搜索系统,作为评估组成员的王小川发现百度技术还偏弱。同时也担心百度通过合作能够了解到Chinaren的流量,还会和其他公司合作,使别的公司模仿Chinaren。于是王小川开始介入这个项目,提议公司增加自己开发的部分。这就是后来Chinaren的“孙悟空”搜索系统。“公司当时核心技术人员不多,大部分都在忙社区方面的业务。反而把前沿性的东西交给了我。”通过这次研发,成就了王小川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飞跃。尽管在当时,他才仅仅是一个在校学生。

王小川的成功,几乎成为在校从事课外科创成功运用于商业的范例,但他自己并不赞成把科研工作商业化的做法。“要么就接轨,真正在科技方向把它分离下来做,要么做一些有兴趣的事,要么把前沿需求带进来,千万不要想做成功包装去商业化。”“那是把科学工作做成伪科学。”

热爱技术,但不唯技术论。王小川一直认为不是因为有技术去用技术,而是因为有需求才去用技术。他打比方说,生活中是有了特别好的酱油,然后想起炒盘菜呢,还是想到需要炒盘菜才用最好的酱油?

学生时代的课外科创给王小川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多关注,然后动手去做,能够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提升。他感慨道,清华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毕业生什么都不怕,没有畏惧感,信念上很坚定。所以,在学校从事一些科技活动之后,就更加敢于尝试、敢于创造,信心和信念就更胜一筹。

“当喜欢一个东西时是没有困难二字的”

2000年,搜狐收购Chinaren,王小川于是留在了搜狐,尽管还是兼职的学生,但当时他的身份已经是高级经理,做过聊天、交友方面的开发和内容管理系统。直到有一天,搜狐CEO张朝阳找到他,宣布由他来组建团队做搜索开发。当时已经是总监级的王小川虽然觉得任务非常艰难,具有挑战性,但是他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了。“还没毕业就失业总不好吧。” 从新组建团队,甚至自己开车去中关村拉桌子,他体会到了创业的感觉。最后,他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两年到四年的工作,产品成功上线。2006年初,王小川成为搜狐的副总裁,这时搜狐已经是一个创业十年的企业。领军人物大部分是“60年代”出生的人。后来搜狐又推出搜狗输入法等业务。2010年,搜狗分拆成立独立子公司。王小川带着这个刚刚脱胎于母体的“新生儿”,开始新的探索之路。

在王小川这条迄今并不算太长的职业生涯所勾画出的,是一个令人艳羡的上升曲线。而其中的前五年时间,都是王小川在清华一边学习、一边兼职取得的成果。

“当喜欢一个东西时是没有困难二字的。即使它是一件难的事,但是不是困。”无数次知难而上的经历让王小川学会了应对挑战,“没有走投无路的时候,除非你不喜欢。”

正是因为喜欢,使王小川一步步顺其自然的走来,几乎没有什么特意的规划。他本人也是一个不喜欢规划的人。他打比方说,一个人知道了自己到底要爬哪座山,知道了脚下的路是最终通往山顶的那条就足够了。提前想好每一块石头怎样踩,几点钟到哪个亭子等等根本没有用,或许前方根本就没有亭子,你只能看到山顶和脚下的路。

正如他本科毕业时,尽管在搜狐的兼职做得非常顺畅,完全可以直接去工作,但是当时读研是个主流的想法,他就直接顺其自然的选择了读研。“我是很少去做选择的,甚至就没做过什么选择。”

没有规划,所以简单,少了很多斤斤计较的纠结。王小川说,在Chinaren时一度传言资金断裂,所以很多人就离职去找其他工作,后来Chinaren被搜狐收购,自己反而顺其自然来到了搜狐。“当你知道了太多太多可能对你没有意义的事情,最后你在做判断决定时,好像自己懂了很多,其实你自己真的不懂。”

21岁,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批探路者之一;25岁,已拥有千万财富;27岁,被提升为搜狐副总裁;32岁时,他有了崭新的身份——搜狗CEO。王小川,这位从清华走出的互联网骄子,从少年意气张扬到职场沉稳老练,依然不变的,是他心中永葆热爱的科技情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