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2-怀念钟士模先生

2011.03.31 00:00

怀念钟士模先生

林尧瑞*

纪念钟士模先生诞生100周年之际,翻阅自己年轻时期的课堂笔记及照片,睹物思人,不禁使我回忆起在58年建系前后与钟先生共事相处的日子,他渊博的学识,超群的学术造诣,为人师表和忘我投身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诸多事迹,对我的教师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受益终生。

1956年秋季学期,为筹建新专业在电机系新成立了《自动学远动学》教研组,时任电机系副系主任的钟士模教授兼任该教研组主任,当时只有十几个成员的队伍大多是参加工作不久或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钟先生量才适用、各尽其才,在他的组织和领导下,很快就投入到教学、实验室和新专业知识学习等一系列工作中,有担任自9、计9、自0级的班主任的,有负责自8、自9级寒暑假下厂实习的准备和指导工作的,还有参加苏联专家苏启林教授开设新课学习班以及准备专家课的实验教学等,教研组立即呈现出紧张有序、生龙活虎的新气象。我清晰的记得,那学期钟先生为自8同学讲授《线性系统过渡过程分析》课程时要求青年教师参加,他的课不仅理论推演严谨,而且重视物理概念分析,语言生动,课堂活跃,效果非常好。在教研组讨论教学问题时,他十分强调课程少而精的原则,并提出讲课时应当把课堂上的内容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拿到手,这样同学课后就有时间更深入的钻研和提高。学习和领会钟先生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对不久要走上讲坛的青年教师是多么重要啊!此外钟先生非常重视实验课的作用,如苏启林讲授的《自动控制系统》大纲中规定要做若干个实验,钟先生要求青年教师两人一组按指示书把实验准备出来,并要提交实验报告,有的实验还要向专家汇报和验收。

1957年钟先生为自9、计9两个班讲授的《调节系统原理》要求辅导教师至少要开出五个以上的教学实验,指出没有实验的配合就不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同时钟先生还非常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他在检查学生实验课时发现有的学生只喜欢担任实验记录,不爱动手接线,以及在实验中同学在指挥和采集数据过程需大声呼喊(因那时实验装置大多是较大的机组,室内噪声很大)。根据这些问题,课后他专门召开一次指导教师的现场会,亲自演示如何用手势来改变采集变量大小的变化,并要求指导教师监督实验小组同学轮换操作,使学生各方面的技能都得到锻炼,要小组成员能默契配合,避免大声喧哗…。钟先生这种注重实验课效果,关爱学生动手能力,言传身教的教学风格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钟士模先生十分重视课程辅导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不仅关心信任,而且要求严格。他大胆放手让青年教师独立担负课后各环节的教学工作,不设条条框框,只提大的要求,例如,要安排固定时间去答疑,每章节要出课后习题,出期末考试题等。同时钟先生对各项要求都亲自审定,并耐心给予指导和批改,特别是考试题会让你试做一遍看考卷时间是否充裕;他强调考试时应不让同学过分紧张,以便让同学能正常发挥学习效果,更好调动同学积极性。由于50年代教学条件的限制,辅导教师通常都要负担教学大纲、日历、习题和考卷的腊纸刻写和印刷工作,钟先生有时也会检查完成质量和提出改进意见。钟先生极为重视科研工作,不仅制定新专业大的科研方向,自己也会参加关键课题的研制。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新专业知识水平,他在57年春季学期就组织一个系列学术讲座,主讲人有钟士模、周寿宪、金兰、童诗白、周华章、万百五(西安交大进修教师)等年长教师,内容涉及线性系统稳定性理论、模拟和数字式计算机概论、电子应用技术、运筹学、线性系统综合理论等。青年教师通过学习不仅增添了许多新知识,而且大大开拓了他们的视野。

我个人感受最深的是,参与钟先生提出研制《一自由度飞行模拟平台》的任务(简称1号任务),并预定要在1958年国庆节完成。对于一个从未做过科研工作新手,能有机会参加这项新任务,我既激动又紧张,一开始真是不知如何下手,想到图书馆去借阅参考资料,又担心反右时曾批判过“从杂志缝里找题目”脱离实际的倾向,思想有些顾虑。钟先生知道后劝导我要以科学态度正确对待,现在我们是从实际出发已经提出课题,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更好更快完成任务。克服了思想障碍后,通过努力阅读有关杂志,我在IEEE期刊上找出一则只有一百多字有关一自由度转台的短文,于是在周末将杂志借出(那时图书馆规定周末刊物可借出馆)找钟先生讨论。钟先生在他书房里大声朗读后认为虽然文章没有具体技术资料可引用,但仍有参考价值,起码知道国外已开展这方面研究,我们应迎头赶上。为了确保尽快实现自行设计的系统方案,钟先生还从电工车间借调秦凤志老车工师傅专门协助加工、安装机械设置,经过近一年的苦战,终于在58年国庆节前夕完成了性能达到国外相同水平的飞行平台。这个成果还在58年高教科研成果展览会上展出并得到好评。紧接着系里又提出立即开展实用的《三自由度飞行模拟平台》的新任务(简称11号任务),并要求为59年国庆献礼。由一自由度到三自由度的提升,系统的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大为提高,短时间内完成其困难可想而知。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钟先生敢于挑起重担,和章燕申老师一起带领自控系和机械系组成的联合研制组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攻艰战。59年他出差苏联,得知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的实验室开展有关三自度平台的研究,钟先生在参访该校时被获准和吴麒老师一起参观这个保密实验室的三自由度平台,尽管不给设计资料,不许记录等一系列限制,他俩只能凭大脑记忆,为研制组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在研制的过程中,钟先生始终强调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团结合作精神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在两位先生的带领下,并争取到协助单位在元器件、精加工等方面的大力援助,两系师生共同奋战,终于在国庆节前完成机电系统的安装并联调成功,完成了向国庆节献礼的任务。

钟先生是自控系首任系主任,也是“又红又专”的楷模。他是继1955年11月刘仙洲副校长入党后30多位高级知识分子入党中的一位老教授。在参加讨论他转正的支部会上,他表示入党后仍然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家庭影响的认识,并表达了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决心,我们都受到一次触动灵魂的思想教育。他严于律己,待人宽厚,平易近人,毫无大教授的架子。在建系前期,青年教师和他接触机会较多,经常在他的系主任办公室开会,商讨教学和科研事宜,大家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他喜爱篮球运动,学生时代曾是交大校队队员。那时我们青年教师都住在六、七公寓,锻炼时间常到新林院操场打球,钟先生家就在操场旁边,只要有空儿也和大家一起打球。57年电机系工会组织各教研组进行篮球比赛,钟先生虽不上场,但常来为教研组球队临场指导和助威,最后教研组球队闯入决赛最终取得冠军,工会主席杨津基教授为冠军队颁发奖旗,一张纪念照反映出钟先生和凌瑞骥老师和大家打成一片的生动写照。1964年三八妇女节,身为系主任在百忙中还抽空参加530教研组三位女同胞留影活动,感人之深至今难忘。这些都对尚未入党的青年教师如何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如何发挥党员知识分子先锋模范作用,为青年教师健康成长树立了光辉表率和学习榜样。

今年是钟士模先生诞辰100周年。先生虽谢世已40年,然而他对我的影响却与日犹新。他那广阔胸怀、严谨治学作风,全心全意、鞠躬尽瘁、为党的教育事业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奉献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的记忆中,是我们永远怀念的老师和战友!

蓝球冠军赛授奖旗(后排左起:1杨津基、4凌瑞骥、7钟士模)

64年三八妇女节(后排左起:2钟士模、3吴麒)

[作者简介] 林尧瑞,男,1933年生,福建古田人,教授。1956毕业于东北大学,分配到清华大学并先后在电机系、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系任教,直至1995年退休。曾先后应邀在日本九洲工业大学任合作研究教授,应聘为苏丹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曾任计算机系副系主任,人工智能教研组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