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清华,我们的路
缪钧玮*(2005级)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巍巍吾校,百年沧桑。
历史的清华,始终都走在时代的前列。抗战前夕的动荡年代里,“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清华学子站了出来,勇敢地警告国人救亡图存。建国之初,国力弱小,清华学子又坚定地以身许国,隐姓埋名,投身西北大漠,终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破,西方列强才不得不暂时收起觊觎中国的狼子野心。文革之后,百废待兴,清华人又发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时代召唤,一批有志青年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建设中去。
要有多少的先哲,才能成就智慧的美名;要有多少忠烈,才能凝聚不朽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壮志满怀的先驱在时代大潮中乘风驭浪,一批又一批光辉熠熠的名字刻上了荣耀的历史长廊。清华,已成为时代的一个标志。
我并不是宿命论者,然而却相信,有意或无意间,在清幽的荷塘月色中,在秀丽的水木春荫下,在肃穆的礼堂红砖里,在古朴的日晷悬针旁,每个学子身上都有了清华独特的性格。那无法言说,却又真实存在的清华精神,更是通过上下课时主干道的拥挤、早晨傍晚运动场的喧嚣、图书馆前排起的长队、实验室内彻夜长明的灯火,无声无息但又真真切切地刻进了学子们的心中。
无论是从小立志、卧薪尝胆的奋斗,还是一时兴起、无心插柳的选择,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通过了严峻的考验,汇聚到这个国内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享受到了优越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也许,清华人的名称对你并没有多么实在的意义,然而,清华人的风骨却是你无法摆脱的牵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甘于奉献,追求卓越。
也许,车水马龙的都市喧嚣将你卷入其中;也许,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让你流连忘返;也许,污浊不堪的官场腐败让你咬牙切齿;也许,勾心斗角的权力更迭让你身心俱疲;也许……有太多的也许,能够遮住你的双眼;有太多的也许,能够让你忘记良心和理想。然而,擦亮双眼后,你会发现,清华从一开始,就给你指明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很少有人问津的道路——能够让你在生命的末尾,真正无悔于逝去的年华。
这条道路便是兢兢业业,追求卓越,坚持道统,以身许国。无论处在什么地域,无论身居何种岗位,都可以选择走上这条道路。奉献无所谓多少,成就无所谓大小,只要心之所向,便能在这条道路上渐行渐远。
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漫长到几乎无法看到它的尽头,甚至于,它根本没有尽头。走在这条道路上,如同走在茫茫大漠——地平线之外,你一无所知,身后长长的脚印,却随着时间慢慢地消失。然而,积跬步,方可至千里;积小流,才能成江河。不断地前行,即使没有抵达光辉的终点,灵魂,却能在途中清澈的景色中荡涤得纯净,得到真正的升华。
这是一条艰险的道路。途中有无数的诱惑,无数的困难,荆棘遍地,杂草丛生。一旦走上这条道路,唯有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更艰难的是,这条道路,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如果中途放弃,只能前功尽弃,最多也要从头再来。然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沧桑砺洗,春华秋实,只有磨砺后的生命才能绽放光彩,只有浴火重生后方能领略生命的真谛。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偏僻狭窄,荒无人烟,以至于即使你勇敢地选择了它,也无人知晓,无法证明。走上了这条道路,幸运的,能够有人作伴,相互扶持;不幸的,就只有依靠自己,踽踽独行。然而,蓝天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儿曾经飞过;生命不曾刻下印记,但我们一路走来。尘世的浮华无法证明存在,思想的飘渺却无法抹煞灵魂。时间将带走一切,然而走上这条孤独道路的人,在历史中,却并不孤独。
长者会问:“此去路险,何以为履?此去路遥,何以果腹?坦途条条,何不择之?慎之慎之,莫误前程。”
我们会答:“此去路险,虽艰亦克。此去路遥,虽远必至!坦途条条,非吾所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缪钧玮,1987年生,云南曲靖人。2005年深圳富源学校毕业,考入清华计52班就读。2009年本科毕业。目前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智能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马少平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