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9-学生节的回忆

2011.04.11 00:00

学生节的回忆

孙林春*(2002级)

初识 —— 清华夜话

“每个人都有那样的手指,每个手指都能组成菱形的窗户,每个窗户里都有一个梦,每一个梦都有它的名字。” 时光倒流回2002年,还在念高三的我第一次听说了这个关于心愿的童话,第一次听说了清华夜话,第一次知道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节。那一年,我的梦的名字叫清华。

幸运而巧合的是,我最终成为了清华计算机系的一员。2002年的12月,当我第一次坐在大礼堂里参加学生节晚会的时候,我想,我终于看到现场版的清华夜话了。

清华夜话

2001年计算机系学生节

参与 —— 久别重逢

非典终于和03年的夏天一起过去了。仿佛是大家被压抑了许久的热情都在一夜之间迸发了出来,记忆中那年的系列学生节活动格外的缤纷丰富。传统的卡拉OK游艺舞会自不必说,游戏大赛文化沙龙轮滑专场更是轮番登场,计算机系的各个寝室的阳台上也早早挂起了红灯笼,空气里到处飘荡着节日的气息。最拉风的是那年负责气氛布置的同学们很彪悍的将印着口罩羊的巨幅海报从紫荆二号楼的楼顶挂下去,整整铺满了一面墙,极有气势(印象中这是计算机系又一次开风气之先,不过据说后来好像被批太奢侈了,这是后话不提),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石榴mm文化衫

计25班服装秀

在造足了气势之后,压轴大戏学生节晚会终于闪亮登场了。时值大二的我们正是活动的主力,绞尽脑汁要拿出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节目。最终,非典这个当年最大的话题,和那年的计算机系最流行的石榴mm文化衫服饰启发了我们班,以历年的酒井文化衫,结合军训非典酒井杯等主题,排出了一个时装秀,也算轰动一时。这是我们班在非毕联版块里演过的唯一一个节目,但足以让我们自豪。而那些全班出动,一起做道具,练动作,选音乐,争得面红耳赤,累到七倒八歪的日子,也成为我大学生涯里一段难忘而甜蜜的回忆。

计25班服装秀现场

告别 —— 计二年华

按照计算机系学生的传统,毕业班的节目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版块来安排的。除了场地和设备之外,所有的演员,灯光,舞美,乃至主持,都由毕业班的同学自己安排,称为“毕业生联合汇演”,被大家戏称碧莲。每年的碧莲节目往往都特别长,我们的计二年华也不例外。在我是个新生的时候,我不能理解这一点;而当我自己最终走过碧莲,走过离别的七月,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每年碧莲里的那份惜别之情。都说结束了就离开,心里,却总是不舍的。于是,就总想用最精彩的,来纪念这最后一场盛宴。有时候,不是大家不知道节目太长,真的是舍不得砍,因为,那点点滴滴,分分秒秒,全部都是回忆啊。

记不清毕联委员会的同学们为了晚会的主题,内容和时间进行了多少次的讨论,记不清计二的兄弟姐妹们为了准备这台晚会花费了多少的心血,记不清晚会结束后的庆功宴上大家喝了多少酒说了多少话流了多少泪,但这么多年后,我依然记得那夜大礼堂外跳动的温暖烛光,记得计二的生日书上每一张如花的笑靥,记得超男记得仙剑记得计二体坛记得那一天……

J2, Endless Emotion~

计2生日书

温暖烛光

回忆 —— 历久弥珍

没毕业的时候,主要是从学生节的节目中寻找欢乐;而毕业后看学生节,更多的则是为了寻找共鸣。

最后一次看学生节是06年。计算机系学生节的各项活动,除了最后的晚会之外,都主要针对本科生。彼时我已经读了研,虽然人还在计算机系,但却不再有学生会的人送来的红灯笼,也没机会领到各种漂亮的小海报贴在门上,看晚会的心情自然也淡了几分。加上参与学生节演出的以大二大三的师弟为主,我担心听不懂(计算机系的学生节晚会以黑话多著称,很多台词外系的同学往往不知所云,即使是本系的同学,如果不紧跟BBS最新流行语的话也很容易摸不着笑点),因此事先并不抱着太大的期望。

然而这一年的晚会却出乎意料的精彩。著名的清华夜话成为一座丰碑,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来人的思维。随后几年的学生节节目基本都是舞台剧或者DV,很少有形式上的创新。而06年学生节上横空出世的《未完成的RPG》,通过自己制做的RPG游戏来演绎一段校园爱情,并设计了开放式的结局让台下观众做选择,的确是别出心裁,不落窠臼,从创意到技术都充分显示出了计算机系人特有的气质,成就了新一代的经典。

师弟师妹的精彩演出,在让人由衷大赞“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同时,却也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那些在计算机系大家庭里度过的有悲有喜有笑有泪的青葱岁月,最终都化作了永不褪色的回忆,历久弥珍。

酒井(清华计算机系昵称)

*孙林春,福建福州人,2002年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25班就读。2006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并直接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汪东升教授。2009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赴深圳甲骨文公司工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