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11-清学忆往,效命吾华

2011.04.11 00:00

清学忆往,效命吾华

安中昌*(2006级)

15岁的时候,喜欢到处旅游,夏末堂哥带我第一次走进清华园,心怀崇拜地仰望着园内匆匆帅气的脸,仿佛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22岁的时候,自己依然喜欢到处旅游,故地重游自己生活过四年的地方,看着来往的师弟师妹是那样的亲切自然,但我整个人已经告别了清华。

变化,是这四年来唯一不变的主题,是由暗阖到明开的转换,是不管怎样时过境迁却格外珍视的过往。清华给我的这些变化是那些已经疏离过却从未离开的胸中朱砂痣,刻骨铭心,受用终生!

酒井•成长

2006年9月,手拿录取通知书站在神圣的清华学堂前,我知道自己求学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从南门踏入的一瞬间起,意气风发的师生,磅礴庄肃的校园,给了我崭新的广阔世界。六教的教室中,与计6年级一起学习专业课,跟选修课老师神交仙侃;紫操的篮球场上,与61的兄弟一起磨砺球技,为了酒井杯挥汗努力;紫荆2#楼里,跟室友一道在酒井灌水,半夜在床上聊理想话人生;情人坡上,与女友一起漫步徜徉,相约为了更好的明天携手奋斗。清华给了我独一无二的灿烂青春,给了我生命中最精彩的成长和升华,让我在离开后心心念念。

求学清华,最大的收获是知识和视野。在这片世界上最华彩的土地上,有这个时代最有进取力的一群青年才俊,才华横溢,中正开放,生活其中,自是受益良多。在清华,有最优秀的同学在身边一起生活学习,也有最顶尖的教授学者给我们传道授业;在清华,我们讨论数理逻辑,也讨论国计民生;在清华,我们跟素不相识的同学一起在操场打球,也面对面向仰慕已久的大师讨教学习。四年的清华学习生活,我们学到了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听到了最具智慧的讲座报告,参加了奥运会志愿者和国庆群众方阵等一系列活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眼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真真切切得感触到时代的脉搏和国家民族前进的脚步。四年的清华教育,已经让我不再只是懵懂苦学的少年;四年的清华教育,已经让我成为一名又红又专的清华人;四年的清华教育,已经让我成为了一名与祖国共前进的炎黄子孙。

四年间,清华重视体育锻炼的传统也深深的影响了我。大学第一节课,德高望重的吴文虎老师在七十多岁仍精神矍铄地给我们授课,给我们介绍他年轻时候体育锻炼的经历以及保持学校3000米比赛记录的故事,在座的酒井新人无不深受激励。四年毕业,东操前书写的那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早已真切地印刻进自己的思想,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也注定是了清华给予自己一生受用的财富。

清华•国防

海军蓝是儿时的梦想,所以高考一度考虑海军院校,但由于心中始终割舍不下那份清华情节,最终,清华国防生,让自己有了成就理想的舞台。

但真的以国防生身份进入清华,却不是想象的那般神气。看着优秀的学长们或进入企事业单位发挥才智,或进入院校教书育人,或下海创业书写传奇,每个人都从事着丰富多彩的事业。自己不禁心生羡慕,觉得选择了国防生,便再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毕业走进部队。此外大一的时候还听到一些消极言论,认为部队限制多,不利于个人才能的发展,是一个苦闷压抑的环境。当时的自己,很身边许多同学一样,心中不免对当初的选择发生了动摇,对前途充满了茫然和困惑。

针对我们的思想问题,刘知远和侯晓明两位辅导员,班主任陈渝老师及时与班里同学进行了交流和沟通。院系也从就业引导和成才的角度帮助我们排解了心中的困惑。翻开校友名录,有太多太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和治国之才,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条,军队同样是清华人成才的良好选择。成长于祖国的最高学府,接受着这个国家最好的教育,清华人早已被赋予了时代的重任,祖国需要我们撑起民族的脊梁。清华人不仅需要在学术界引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前进,需要在政界和商界做时代的弄潮儿,更需要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构筑国防建设的万里长城。很多人都说计算机系的学生很好就业,诚然,在信息时代各个行业部门都需要计算机人才这样的“万金油”,国防建设事业同样需要这样的人才。既然学到应用广泛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就需要做革命事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哪里搬。

后来,学校陆续组织了“军旗别样红”系列讲座许多在部队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成长成才经历。我们逐渐认识到,部队同样是一个施展才能的大舞台。在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国防岗位创造了世人仰慕的业绩,用自己的才能书写了璀璨的人生。这14位校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四十年前,当祖国需要两弹一星强大国防的时候,他们站出来了,四十年后,当祖国需要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时候,我们也必须“挺起胸膛站排头”。

毕业后,我离开了清华,来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攻读研究生。希望通过这里的深造,在祖国海军的发展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祖国海防事业的画卷中描绘人生的精彩。未来的路,还很漫长,甚至可能艰辛,但是清华早已教会了我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生的精彩,还需要我们用脚踏实地的努力追寻。

清华,伴随着一代代师生的努力,已经走过了百年的辉煌,下一个百年的辉煌,需要我们每一个清华人用行动来续写!

未来,与清华同行!

未来,与祖国同行!

*安中昌,山东潍坊人,2006年山东青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61班就读。2010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现就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