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六载人生路 多少往事难忘怀
史嘉权*(1965届)
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从中看到当年的足迹,从中唤起美好的回忆,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从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一)六载同窗八方来,多少往事难忘怀。
甜酸苦辣都尝遍,经历风雨长成才。
五十年前,我们1959级的同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清华园,欢聚一堂,同窗六载,这就是缘份。
六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布清华园的每个角落。六年来,你的音容笑貌已印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多少老师的身影已留在同学们的脑海里。这些都已成为永恒的记忆。
斗转星移。六年大学生活,已经成为历史。然而,每当翻开相册,每当播放录像,每当同学聚会,多少往事都会涌上心头。
怎能忘,“清华园的新主人”。
五十年前,当我们第一次踏进清华园的时候,“欢迎你——清华园的新主人”,大字横幅迎面扑来,多么温馨,多么自豪!清华园的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亲切。二校门、科学馆、清华学堂、大礼堂、阶梯教室、图书馆,这就是多少人向往的清华大学,这就是我们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第一次过集体生活,第一次住上下铺,第一次听到那么多南腔北调,第一次感受到全国有那么多方言土语。每堂课都要换教室,最西到化学馆,最东到西主楼,让同学们好好领略了清华园之大。校园里还过火车,火车从面前呼啸而过,既感到新奇,有时也叫人着急。这就是清华园,这就是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生活6年的清华园。
怎能忘,书卷飘香花无奈。
清华大学是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上清华,是每个同学的心愿,也是人生路上新的起点。同学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课堂上,同学们聚精会神,耳听、眼看、手写,跟随老师的讲课,积极思考,认真记笔记。有的笔记书写工整,一笔一划都显出灵气,有的同学龙飞凤舞,生怕漏掉一个要点。复习时,不少同学对笔记进行深加工,笔记本上,红线、蓝线,直线、曲线,圈圈点点,眉批、旁注,写下心得体会、阶段总结或者疑难问题。在自习室、图书馆,同学们专心学习,鸦雀无声。宿舍里、下课的路上,同学们讨论问题习以为常。即使是政治理论课,同学们也讨论得那么热烈,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
紧张的学习,再加上各种各样活动常常接踵而至,多少同学无暇顾及风花雪月。
怎能忘,困难面前志更坚。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食堂里的馒头、米饭不能随便吃了;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粮票、面票、油票、肉票、布票,……而且各种票证越来越多;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纸张也变得紧张了,书和讲义又黄又旧,让人想到年代久远的文物。总之,困难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天灾人祸带来的巨大困难面前,同学们没有被吓倒,而是与全国人民一起勇敢地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在那特殊的年代,田野里撒下了同学们的汗水,田野里播种着同学们的希望,田野里见证了同学们的成长。
怎能忘,运动场上显身手。
学校里提倡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深入人心。锻炼身体成了同学们的自觉行动。每当下午锻炼时间,学校的大喇叭放起音乐,同学们就放下手头的书本、作业,换上运动鞋,轻装上阵。同学们练长跑,冬练三九,寒风凛冽,夏练三伏,汗流浃背;学游泳,初次下水,头重脚轻,慌乱之中,就呛水了,好在游泳池的水足够多;学滑冰,初上冰场,步履维艰,即使小心,也难免摔倒,就这样,不时摔倒,却总有进步。
体育代表队的同学,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的努力,流了更多的汗水,在运动场上大显身手,为系里、为学校一次又一次赢得荣誉。他们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比其他同学更强。他们身处班级和代表队两个集体,在广阔的天地得到更多的锻炼。
通过6年的锻炼,增强了体质,磨练了意志,也养成了锻炼的习惯。50年来,很多同学已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但要真正做到健康工作50年,并不容易。锻炼也要尊重科学,循序渐进,贵在坚持,持之以恒。
在这里,祝愿同学们把口号变为行动,把理想变为现实。
怎能忘,歌舞相伴度青春。
年轻人在一起少不了欢歌笑语。大一时,在一起联欢,歌声阵阵,笑声朗朗。五十年后老同学还记得你在大学唱的第一首歌。大二时,搞“教育革命”,同学们用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添上自己的歌词,唱起了“自0、1、5一条龙,教育革命打先锋……”。在下乡劳动时,年级里举行歌咏比赛,场地上回荡着欢快的歌声:“日落西山红霞飞,…… | 3 5 6 3 | 5 - | 6 5 3 1 | 2 -|, 愉快的歌声满天飞。1 2 3 -4 !”
到周末,有的同学把皮鞋擦得油亮,为的是在西大饭厅的舞会上展示青春的风采。为了“五一”、“十一”夜晚的天安门联欢,不少来自农村的同学,平生第一次跳舞,虽然舞姿不敢恭维,但作为“政治任务”,认真刻苦练习,确实精神可嘉。
怎能忘,学生干部双肩挑。
大学六年,绝大多数同学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地做过社会工作。每个学生干部都用心把自己承担的社会工作做好。
要做好思想工作,就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情况,这样,才能提出中肯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在食堂里,端着饭碗,谈起工作,饭菜都凉了。12号楼门外,中午或晚饭前后,常看到女生干部在和同学交谈。晚上,宿舍楼准时熄灯,常有学生干部摸黑悄悄回到自己的宿舍。学生干部难免会少一些休息,甚至影响一点学习,但为了把工作做好,他们无怨无悔。
作为学生干部,组织一次小组、班级乃至年级的活动都是一次锻炼,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言也是一种锻炼。通过不断总结、积累,组织能力、表达演讲能力、宣传鼓动能力就会不断提高,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对复杂事件的处理能力,都会在无形中得到培养,为以后走向社会,处理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打下一定基础。
怎能忘,毕业设计结硕果。
当年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所有课题都是结合国家的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把几年来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所承担的科研实践结合起来,很多同学都能开创性地做好毕业设计。工作中积极主动,密切合作,共同讨论,互相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既完成自己的课题,又和项目组的其他同学与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完成国家科研项目或取得阶段性成果。有的同学承担的是科研中必不可少的配套性工作,但他们都安于平凡工作,认真负责,出色完成任务。
到了毕业班,思想政治工作也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团干部在想,如果一个同学在清华六年连团员都不是,到新单位别人会怎么想,工作安排上可能会受影响,团组织大门应向他们敞开,尽量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争取在毕业前解决入团问题。毕业设计阶段,也锻炼成长了一批干部和积极分子,党组织也有较大的发展。
总之,同学们在毕业设计阶段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成长,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科研和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业务和思想的双丰收。
怎能忘,极“左”带来苦与涩。
虽然学校党委也强调学生思想工作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但清华园毕竟不是世外桃源,一些历史的阴影也曾笼罩着校园。
学生时代,同学们积极热情,充满朝气,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风云,喜欢谈古论今,议论时政,但却胸无城府,口无遮拦。有的言论可能不合时宜,在当时大的政治环境下,难免受到一些冲击,有的同学因此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更多的磨难。
当我们更多地了解了1957年的反右、1959年的反右倾、特别是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后,就会意识到,当年我们所经历的运动是相当有分寸的。
我们现在回顾这些往事,因为这毕竟是一段历史,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一个局部感受到当年的政治风云。我们每个同学,不论在人生大舞台上演的历史剧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只要认真总结,认真反思,这段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到一个班级、一个年级,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学会借鉴,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怎能忘,经历风雨长成才。
上课、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的综合培养,下乡、下厂、军训的全面锻炼,困难时期的严峻考验,社会工作的锻炼成长,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的熏陶感染,政治运动的风风雨雨,可以说,大学六年来,同学们甜酸苦辣都尝遍,经历风雨长成才。
我们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年学的许多知识早已老化。六年来最重要的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应该说,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收获是: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和社会活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过程中,磨练了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平凡的、点点滴滴的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了遇事同大家商量、认真听取不同意见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为同学、为集体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这些基本素质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伴随着我们。
怎能忘,毕业分配奔四方。
那一刻,好像突然醒悟:大学生活就这样结束了!有多少想做的事还没做完,有多少想说的话还没说够。但是,祖国在召唤,人民在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同学们的自觉行动。
一部分同学立志攀登科学高峰,走上读研之路。
一部分同学留校任教,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清华园的老主人”。
绝大部分同学走出了校门,告别了母校。“再见了,同学们!”,“再见了,清华园!”同学们义无返顾,豪情满怀地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同学们告别了大学六年的美好时光,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开始人生新的旅程。
(二)桃李芬芳花盛开,建功立业显风采。
继续发出光和热,谱写新篇春常在。
四十多年过去了,和学生时代相比,同学们经历了更大的风雨,经受了更多的考验,克服了更多的困难,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出了光和热,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留校任教,作为教师,经常思考: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觉得,学生时代所受的培养教育,归根结底,影响一生的是素质的培养。结合几十年的经历和体会,考虑到未来世界对人才的需求,我在1996年,作为计25班的班主任,曾向同学们提出,清华、北大作为一流大学应培养高素质的一流人才。高素质人才应具有4种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和奉献精神。一流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具有4种头脑:科学头脑、管理头脑、政治头脑和哲学头脑。当然,这是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在要求上应有差别。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大学主要培养3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一大批一流的工程师、科学家、专家、学者;培养一批一流的企业家、一流的管理人才;培养一流的政治家、思想家,一流的安邦治国人才,一流的人类灵魂的导师。
1999年应邀为《中国人才世纪献辞》撰稿,我撰写了“为培养具有进取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2005年收到为《中华名人格言》撰稿的邀请函,我撰写了“高素质人才应具有进取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和奉献精神。学校应成为培养这种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每个同学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这种高素质人才。”这段话作为优秀作品编入《中华名人格言》。这段话于2006年编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优秀格言选集》和《八荣八耻箴言录》。这段话于2008年作为优秀创作作品编入《中外哲理名言》。
回首往事,同学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父母的关爱,无愧于老师的培养,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期望。
回首往事,有时也会想,假如历史的时钟能够倒转,再重上6年大学,是否会少一些风浪,少一些曲折,一些事情可做得更好,组织的大门为优秀的同学更敞开一些……。然而,历史没有“假如”。正面和反面的经验都成了宝贵的财富。是金子,总会闪光。如果对往事还有些许遗憾的话,那就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更加努力做好今天的事,过好每一个今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我们可以从这巨大的变化中感受到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但是,过去的岁月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今后的道路也难免会有曲折。改革尚未成功,同学仍需努力。
时光已过五十载,相约又到清华来。同学们漫步校园感慨万千,既为新校区的巨大变化而欢欣鼓舞,也为老校区的格局依旧而倍感亲切,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似曾相识,都能带来无尽的回忆。
同学们欢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同学们已经步入或即将步入古稀之年,这意味着人生旅程一个新的起点。
同学们,让我们携手并肩,走向未来,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让我们举杯,共同祝愿:快乐、健康、幸福、吉祥。
让我们相约,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清华园里再相会!

| *史嘉权,1940年出生。1959年9月入学,在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506、505班就读,曾担任半脱产政治辅导员,延至1966年1月毕业,并留校任教。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科研取得多项成果,获得北京市和机电部科技进步奖等奖励,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编写与翻译英、日文教材10本,其中,与本系戴梅萼教授合著的《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特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