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教师代表张小平在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2024.08.28 13:32

教师代表 张小平

各位新同学:

祝贺大家进入清华大学,开始你们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

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叫张小平,是网络所一名教师。在2011~2016年期间曾经担任学校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对清华这十几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今年系里让我做一个发言,和大家谈些心里话。

和大家谈什么呢,我想来想去,就以“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角度来和大家谈谈心。

首先问大家,为什么要选择清华?这个问题有些奇怪,不少学生会觉得能上清华“当然”要选择清华,但是为什么会有这“当然”二字。

清华建校之初不算大学,在1925年才设立了大学部。计算机系1958年建系,在历史长河中也是一个年轻的院系,短短的几十年能够成为大家向往的殿堂,根本原因是什么。

革命战争时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下,清华从1926年11月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时间跨度22年,共有地下党员416名,无一人叛党。当年地下党有一位骨干叫凌瑞骥,是我们系首任党总支书记。解放后,“两弹一星”23名元勋中有14位是清华人,之后一批批清华校友“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为国家核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以我系张钹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带头人,无论学术风潮冷热,坚持人工智能等计算机理论研究,孕育出一批世界前沿成果。吴建平院士带领团队,三十年不忘初心,致力于互联网核心技术研究,打造了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FITI,为中国互联网研究提供了世界一流的教育科研网与未来网络实验环境。清华为什么能成为各位的选择,背后有很清晰的历史逻辑,就是一代代清华人带着对人民的忠诚和对民族自强无限的责任,用一生诠释的清华精神,构筑的清华品牌。不管最初的初衷是什么,选择了清华,就有了无可推脱的历史承载。

这也是我想讲的“过去”,下面再谈谈“现在”。

清华源起留美预备学校,但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现在国际形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都身处其中。当前创新发展是国家的核心驱动力,科技自立自强是赋予清华的时代责任。攻坚“卡脖子”,探索“无人区”,创造新领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作为研究生,科研是大家的本质工作。二十年前,研究生能够发表SCI论文就很不错,但现在我们的科研团队经常会有带着“学术顶会”、“Bestpaper”等关键词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亮相。我想表达的不是“卷”,而是想说咱们系拥有最优秀的导师群体,可以带大家快速进入国际学术前沿,指导各位做出一流的研究,我也深信这一点。

伟大的科研成果是无法计划的,但好的研究,总是承载着对人类发展最美好的期望。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把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人民的需求中提炼的问题,作为开展研究的重要考量。校友马国馨院士说过:“把中国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了就是世界水准。”计算机学科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急需突破的科技瓶颈、堵点很多,希望我们能够选好研究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中国方案。

此外,科研总是要在无人区耕耘,选题应该是人所未知、人所未做、人所未成的工作,我们鼓励源发创新、鼓励从零到一、鼓励交叉创新。科研过程中,风险困难会以各种形式出现,这就是规律,要有科研勇气,用恒心、毅力与耐心克服一道道难关。

希望在座各位直面时代需求,树立科研志向,在新时代做出一流科研成果。

这就是我想说的“现在”,最后说说“未来”。

三十多年前,我们在新生入学典礼上,赵玉芬院士说:“未来百年校庆时,你们将是百岁清华的中坚”,当时我作为大一新生,内心中实在不敢承接如此高的预期。

不过随着在学校里的学习成长,我跟随着吴建平老师、刘斌老师参与到国家863重点项目中,和团队一起完成“核心路由器”的研制,打破了CISCO、JUNIPER等国际厂商的垄断。作为清华毕业生,算是向母校交了第一份作业。在百年校庆之际,我看到在政府基层、科研机构、公司企业等众多领域的校友带着给母校交的各种作业返校,我突然理解了赵玉芬老师说的话,其真正含义是:清华的未来,正是一个个生动而具体的,为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交出的各种答卷的清华人。所以,我最后说的“未来”,就是在座的你们。

以上就是我想和各位分享的思考,再次祝贺大家的研究生生活在清华开启,谢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