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致远,守拙砺新
——在2025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孙豪,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智所博士三年级研究生,导师孙富春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具身智能感知,以一作(含共一)作者身份共发表SCI论文12篇,Google学术引用1100余次。现任计算机系党建助理、计研五二党支书、研工部思教办德育工作助理,曾任计算机系研团总支书记、计研四四团支书、计研四四副带班助理,获清华大学优秀研究生共产党员、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金奖个人、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优秀个人、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计算机系2023级博士研究生孙豪,非常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在这个充满期待的时刻,欢迎各位新同学的到来!
新秋时节,新才翩至。今天,你们为清华园注入了崭新的生机与可能。站在新起点,或许你们与当年的我一样,既满怀向往,也不免心存困惑:研究生之路究竟该如何前行?在新的集体中,如何快速成长?面对科研的挑战,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今天,我想围绕三个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些体会与思考。
首先,科研之路如何走得更远?过去几年,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同学们在科研创新、学科竞赛、社会服务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仅在2024年,我系研究生就在CCF A类会议和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在“龙芯杯”大赛中荣获团体特等奖,并于操作系统设计全国总决赛中斩获一等奖。我们不仅有同学在人工智能、体系结构、网络安全等前沿方向上实现突破,更有一批人依托“家国计”实践品牌,将科研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今年暑假,我赴重庆荣昌参加博士生必修实践,在区发展改革委参与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相关课题。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悟到,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代码与算法,更承载着服务国家战略、赋能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在计算机系,“五育并举、本研一体”的培养体系,正助力我们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
其次,集体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清华人向来懂得,真正的成长是“又红又专”的“双肩挑”立体生长。计算机系拥有体系完整、氛围浓厚的学生组织资源。纵向设置的学生党支部,以课题组为主体推动“党建与科研相融相促”,逐渐打造了“计研领航”党建专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班等品牌活动,为每一位同学提供坚实的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系研究生团总支持续开展“家国计、启航计、求职计三位一体的实践活动”和“计算机科学之美志愿活动”,搭建多元就业实践和志愿服务平台。系研究生会举办的“计算未来”博硕论坛、“一二·九”合唱比赛、“龙腾杯”篮球赛等文体活动,覆盖本研同学超千人次,营造出活跃而温馨的家文化。
最后,我们应怀抱怎样的心态面对挑战?作为一名从事具身智能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我深切体会到,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调不通的模型、反复失败的实验、被拒的论文,都是常态。越是如此,越需我们以“守拙”之心应对——不急于求成,不轻言放弃,用扎实的积累直面挑战。在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的今天,我们更应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用长期的坚持回应时代的提问,在选择中坚定信念,在挫折中锤炼韧性,在集体中传递温暖,在时代中锚定方向。
同学们,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历史深刻启示我们:和平与发展来之不易,科技强国更是一代代人的使命。清华大学是我们人生的新考场,计算机系是我们梦想的新起点。愿我们在这里都能以恒心守初心,不仅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更成为照亮他人、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清华计算机人!
谢谢大家,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