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友感言】大学生活回忆——杨劲

2014.01.14 00:00

杨劲(82级系友)

我相信与许多同学一样,对母校的第一感觉是“亲”。我想这当然是十年在母校的生活及与同学、同事朝夕相处的自然情感,另一方面,也是与许多清华老师接触中形成的感受。

记得第一天入校报到, 我在火车上颠簸了96个小时后(火车晚点),在夜里12点钟左右第一次进入清华。当时的学生组长张凤昌老师仍然在等候着,将我送到宿舍。几天后,辅导员严俭和老师又找我谈话,鼓励我做一些社会工作。还有一次,学生组长杨品老师怕我过节时会想家,请我到家里一起过节(我家在新疆,回家的机会相对少些)。还有许多接触到的老师如唐美刚、王尔乾、罗建北、吴建平、杨士强、班主任陈祖舜等。想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真切地培养,关心和爱护学生。现在我也在公司里管理一个团队,自然而然地我也把这些东西学来并应用于工作中。

记得在学校时, 曾经常请老校友回校作报告,他们普遍提到的一点是清华学生的基础扎实,社会工作能力很强。现在回过头想想自己的经历,很有同感,近二十年来,单从技术角度讲,我的工作方向每几年就有一次变化,例如现在的工作对于学无线电子的更适合。但我的感觉是从不惧怕新领域和新技术。记得在清华时得到了许多社会工作锻炼机会,当时组织的社会考察/实践也很有帮助。记得大一暑假时,我就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到葛洲坝、二汽及武汉的社会实践。研究生期间,又参加了研团委组织的对陕北延安的考察。这些都对个人的成长极有益处。记得刚加入朗讯(Lucent)几个月后(这是我离开学校后的第一份工作),我就成了项目的“Leader”,回想起来,一方面可能是年龄学历的因素,而更多的是团结同事的态度,以及协调工作的能力。

说起清华人,认真及低调可能是个特点。在现在这个鼓励张扬个性的时代里,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没有太多机会去思考,但感觉需要一个平衡。有一点可能是需要加强的,就是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很好地交流(Communicate),表达(Present)及推销(Sell)自己。这可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以利用各个环节、场合和机会。

说起教学, 清华有很多非常好的基础课老师,希望这一优势得以保留并发展,同时希望看到教和学两个方面上能够更生动些,有更多的启发和互动。没有机会了解到最新的状况,我相信这二十年来学校在这方面很可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看到82级毕业二十周年纪念的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很感谢那些在百忙中忙碌着的组织者。回报母校这个话题在这个时候又浮现出来。应该说每个学子对母校的情感是没有疑问的,也有很多的表达形式。捐款就是其中之一。

我想我们平时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可能是对母校教诲的最基本,最真实的回报。每个人在社会上的发展机遇有所不同,但做人、做事是根本。这也让我想起发生在前两天的一个真实事例。我在一大叠的求职信中,很高兴地发现了一名清华的博士毕业生,我打电话过去,他很抱歉地说刚刚已签约另一单位,尽管对我公司更感兴趣但无法考虑了。听说是校友,还非常热心地向我介绍了几个技术热点,建议我关注。让我心里热乎了半天。碰巧的是,同一天我也联系了另一名校的毕业生,也是类似的情况,但他表示要考虑“毁约”的可能性。尽管这一事例的偶然性很大,但在对待“签约/毁约”一事上, 这位清华学弟的表现让我高兴,甚至有些自豪。

前些天杨士强老师打来电话说起校庆的事,也建议我们有机会多回系里走走,哪怕聊聊天。我想我们应该这样。其实回国后悄悄回校看过几次,没敢打扰系里老师。期盼着我们82级二十年聚会的机会,见到多年不见的老师、同学还有同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