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地、那人、那情——记焦裕禄式的好书记彭春龙

2013.12.30 00:00

彭春龙(1977级系友)

那地:“一寒、二旱,靠天吃饭”

“咕噜、咕噜……”11月17日,上午11点,山西省五寨县,一个小山村里惟一的井台边,结满了冰,随着轱辘的转动,张玉明,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吃力地从60米深的井里,提出了今天的第10桶水。井里提出的水非常浑浊,还有几户等待挑水的人。

彭春龙学长(前中)在当地考察

“没有办法,一大早到现在,就干了这点事。家里牲口多,两头驴子,25只羊,少了不够喝……”张玉明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叫南洼村,都是靠天吃饭,老人虽然还种了20多亩地的土豆、黍子、葵花、玉米等作物,但庄稼长势不好,加上今年9月8日就开始霜冻了,大多数的农作物减产很多,平均一亩地大概收入仅仅50元左右。

“我们全村80户人家,只能靠这口井生活。今年还不错,一直没有断水,往年,经常没有水,村里人只能到离这里两公里之外的山沟里挑水。”村支书蓝荣说。南洼村虽然有近3000亩土地,但是由于非常缺水,加上霜冻期比较长,能吃饱饭就是好日子了。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从1994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就指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五寨县开展定点扶贫。五寨农民是否有条件迅速脱贫?关键问题在哪里?2004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房书亭副局长带队到五寨县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五寨县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帮助农民脱贫必须立足于利用土地资源。主要问题是气候条件恶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找到符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把自然条件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才能真正帮助这里脱贫。”房书亭告诉记者。

那人:“教授扶贫当书记”

授人以渔,这个重任落到了五寨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彭春龙教授的肩上。彭春龙,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从担起这份重任后,彭春龙把五寨当成了自己的家。

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彭春龙和当地的专家达成了共识:五寨的中药材黄芪是全国质量最好、价格最高的,近10多年来主要供出口,一直供不应求,今后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黄芪不怕冻、不怕旱,特别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尤其是该县西部大量的黄土坡地,农民种玉米等粮食作物,年景好的时候,每亩地收入100到200元,年景不好就什么也收不到。但如果种黄芪,只要播种时看好时机,保证种子出苗齐,就不怕霜冻和干旱。每亩地年收入1000元以上,是原来的5到10倍,而且收入稳定,不必靠天吃饭。

“这个人可真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根据县里的规定,县委书记、副书记、县长、副县长每人都配一辆车和一个专职司机。可他坚决不要公车,开着自己买的奥拓跑遍了我们这里所有的村村寨寨。他心地好,看到困难的家庭就自己想办法帮助人家,现在,县里很多老百姓都相信他。”五寨县农业局田忠义副局长这样评价说。两年来,由于需要联系扶贫资金、化验药材的相关数据,彭春龙需要经常开着自己的车往返于北京和五寨县之间,为了不给地方财政增加负担,他尽量不走高速路,走乡村公路,开始时路况不熟悉,有一次从北京返回,为了绕路躲避运煤大货车,彭春龙在深山里面迷了路,直到深夜两点才找回到五寨。

开始,大家都不相信小奥拓能跑长途,可是彭书记就硬是开着他穿山越岭。细心的人为彭书记算了一笔帐,两年下来,老彭跑了6万多公里。

“现在,说起彭春龙,县里的上上下下都和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去年,彭书记的父亲去世了,他悄悄地回了一次老家,回来后就埋头工作,谁也没有透露。几个月后,他的岳父也突然去世,连续失去亲人,老彭的精神上打击很大,但是他依然拒绝了大家慰问的好意,一个人开车回家。”五寨县中药材开发中心的刘俊希眼噙热泪告诉记者,即使是这样的伤痛时刻,每次,彭书记回来都为贫困的乡亲们免费捎来书籍、致富的材料和生物肥。

“从播种到收获,为了推广这个新品种,彭书记一年到我们村里十来趟,开始,谁也不相信他是县委副书记,一点架子都没有,和我们一起种地,教我们怎么施农家肥,今年,我们家的收成可好了,一亩地药材比3亩地玉米都合算,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他。”胡会乡东平村的吴万生是种植黄芪的受益人。

“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品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刚刚对五寨黄芪药材作了检验报告,结果表明五寨育苗一年、移栽一年黄芪的有效成份甲苷含量为0.082%(国标为0.040%),直播三年含量测定为0.158%,黄芪的有效成份超过了全国其它黄芪产区的产品。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又专门设立‘五寨黄芪道地性研究’项目。我们确定了黄芪作为发展的大产业,有远见的企业家都可以到这里投资发展。”彭春龙目光里透露着坚定的自信。

“山西北部芦芽山、恒山山脉等地出产的黄芪品质是最好的,加工为黑芪、炮台芪,出口并内销。”彭春龙兴奋地说:“芦芽山就是我们这里,老百姓因寒而贫,我们要让他们因寒而富。”

那情:扶贫教授的喜与忧

虽有市场,但真正推广起来,彭春龙感到身上的压力非常大。

“我以前什么都种过,别说党参、甘草、板兰根,就是黄芪都种过,但都不挣钱。”61岁的张富土老人告诉记者,由于种植半野生黄芪需要3年以上时间,很多人和张富土老人有一样的想法,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担心种了草药,当年就没有收入了。

“关于种植黄芪的经济效益问题,首先是老百姓不了解情况,商品黄芪有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原先张富土老人种植的是膜荚黄芪,膜荚黄芪不是本地的道地品种。”刘俊希告诉记者:“蒙古黄芪的根一直向下扎,抗寒抗旱,量大而质优,直播半野生黄芪虽然周期长,但质量好、经济效益高。”根据刘俊希的计算,种植蒙古黄芪平均每亩最少也可以收入1000元以上,这对于贫困山区拥有大量土地的农民来说,应该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即使是苦口婆心解释了很多,老百姓依然不认可,他们要实实在在看到结果才能相信。在彭春龙等人的努力下,胡会乡东平村的吴万生种植黄芪获得了丰收,去年亩产收入将近1600元,今年,每亩还能再增加数百元收入,周围的老百姓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纷纷要求种植黄芪,甚至有人找到彭春龙,要求不能“厚此薄彼”。

“老百姓需要我们引导,项目已经找好,销路也不会有问题,去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主办,五寨县政府承办,在五寨县召开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扶贫暨中药材产业化扶贫座谈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各大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对五寨黄芪看好,并签订了销售意向书。道路问题的确需要很多资金来解决,但是,现在可以保证的是,到收获的时候,我们收购人员可以到村里去收购。”彭春龙告诉记者,绝对不能让老百姓的积极性再受到挫伤。

去年,在县委书记刘祁杰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彭春龙为组长的中药材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把中药材种植作为六大产业之一大力发展。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累计种植各类中药材2万余亩,其中,黄芪种植6000多亩。中药材种植已成为五寨全县上下的共识,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渠道。

记者在北京发稿的时候,彭春龙正颠簸在返回五寨县的大山里,他希望在自己挂职期间,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

(原载《人民政协报》2006年11月21日,作者文志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