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的“计算人生”

2018.07.17 00:00

良师益友的“计算人生”

——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书记杨士强

赵晓岚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党委书记、73级校友杨士强教授,至今铭记着毕业留校时当年的教研组主任黎达老师教导青年教师的一句话:“做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激情燃烧的岁月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士强曾到辽宁的一个农场插队。挖水渠、修田埂、种水稻,一干就是三年。1973年国家开始通过考试招收工农兵学员,多年坚持学习的他经过层层选拔和文化考试,如愿走进了清华大学。

1975年计算机系承担了研制国产小型机DJS-140机的任务。作为毕业实践,杨士强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了此项任务。如今DJS-140机已经载入了中国自力更生发展民族计算机产业的史册。

1977年杨士强毕业留校任教,1980年考上计算机系研究生。这些年他从助教、讲师做起,1999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过计算机系党委副书记、副系主任,2003年起任计算机系党委书记,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清华大学名副其实的“双肩挑”。

国内多媒体技术的领头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兴起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到90年代初期形成高潮。国内在80年代末也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发展。清华计算机系更是敏锐地抓住这一全球热点,认定计算机会从单一的文字处理转向声文图相结合的多媒体计算机。杨士强将此作为自己的学术方向和系里教师一起开始了在此领域的研究。他们的目标是引领国内多媒体研究,逐步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

1992年由清华计算机系牵头,第一届全国多媒体技术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成为我国在多媒体技术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如今延续了十五年之久的学术年会已成为国内计算机界最活跃的学术会议之一。杨士强从2004年开始担任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主任至今。

但杨士强他们并没有满足国内的领先地位,他们的目标是要让清华的多媒体研究立足世界。他们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结交同行。当成为国际学术组织成员后,他们把国际上一系列重要的多媒体会议请到中国召开,逐步扩大了清华在该领域的影响。杨士强也先后担任了一系列国际多媒体技术学术会议的主席。清华也在国际交流当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2000年,他们提出的一个多媒体数据算法被国际标准MPEG所采纳,是MPEG标准中第一个被接收的中国提案,成为国家863计划中支持的技术中参与国际标准的标志性成果。

“良师益友”与“协处理器”

众多工作中,杨士强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他主讲的专业基础课“数字逻辑电路”深得学生好评;作为系党委书记,他经常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思想问题。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和在学生中的影响,使他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30多年来清华传统和精神深入骨髓,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事。凭着对学生培养融入的情感,他被称为计算机系校友的“活字典”:一个学期的大课下来,他能够记住系里一个年级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名字,甚至连已经毕业20多年的学生,他见面就能喊出姓名,说出班号。

为了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他在系里策划了一个形式新颖、学生喜闻乐见的“计算人生”人物访谈活动。访谈会每期邀请一名计算机系成功校友或计算机界有影响的人物,给学生谈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前人的成功经验大大激励了在校生的学习动力。这一活动已经坚持了两年多,效果良好。95周年校庆时,杨士强亲自主持“计算人生”校庆特别节目,与计算机系首任党委书记凌瑞骥先生就计算机系的创系历史、发展情况与未来之路展开对话,引来满堂喝彩。

学生就业方面,他积极引导学生入主流,登大舞台,干大事业,到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主战场建功立业。如今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很多已经成为国家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新一轮网络经济的兴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一批校友选择了创业,对此,杨老师心中有个愿望:清华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应该能够创办出十个像搜狐、百度这样的公司,出现更多的英才,扩大清华计算机系在国内外的影响。为此他不遗余力地支持校友创业。可喜的是,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崭露头角。

在系里,杨士强自称“CO-processor(协处理器)”,为了做好计算机系的工作,他甘当“协处理器”,多年来他一直坚持着诚恳待人、淡泊名利、敬业奉献的原则,配合系里的其他领导、同事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这些品质为他赢得了良好口碑。

[1]原文刊载于《清华人》2007年2期——编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