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18.07.25 00:0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李晔

1958年在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教育方针指导下,全国教育领域掀起一片校办工厂的热潮。1959年我在自动控制系上学,毕业前一年,就被提前抽调到系办工厂担任厂长。当时系办工厂,除了房子和几件简单工具之外,其它什么都没有,真是“一穷二白”,我们就发扬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白手起家创办起电子工厂。例如,缺电子元件,到738厂拿回废旧插件,从中挑选拆卸下可用的电阻、电容;又如,没有漆包线,就做出拉模,自己拉漆包线……。

1960年大批复转军人进校,上百人分配来我系,系办工厂扩充成150多人的工种较齐全的电子工厂。包括有:电子焊接、钣金工、机加工、电镀、磁芯板穿线和变压器等车间或工段。

工厂作为系里的重要生产基地,积极配合教研组的科研任务,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敢想敢干,硬是利用废旧机架,研制了“555”型非线性电子模拟计算机,并生产了10台。555型模拟计算机荣获1964年度国家计委、经委和科委联合颁发的新产品二等奖。与此同时经过几年的研制,成功研制出了我校自行设计的第一代911大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为我国计算机专业建设和人才的成长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系办工厂不仅是教学、科研和生产的三结合基地,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的发展。550系列模拟计算机和112小型晶体管数字计算机的先后研制成功,也有力地促进北京市计算产业的发展。早在1960年,我系就应北京市有关主管部门要求,选择了一个原来生产收音机、扩大机的小工厂为帮扶对象,帮助该厂转型。那时讲的是共产主义风格,无偿提供555型模拟机的全套设计图纸和样机,还派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赵荣久同志前去培训和指导,很快该厂实现了转型,更名为北京计算机一厂,成为全国少有的著名的生产电子模拟计算机的工厂。后来又从计算机一厂中分出一部分,另建北京计算机三厂,专门生产数字计算机。1964年, 112型数字机会战刚开始,三厂就派出一批技术骨干和生产骨干前来参战、学习。在我系大力支持下,三厂很快生产出了自己的样机,并投入小批量生产。能如此迅速地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工业新产业,我系教研组和车间确实起到科研产品孵化器的作用。

此后,我又经历了到怀柔参加“四清”运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1969年开始下放江西鲤鱼洲农场劳动改造等。直到返校之后,我重又参与系内的科研生产工作。1974年,调我到半导体车间任支部书记。时任车间主任的徐葭生同志就坚持继续搞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现在看来,这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参加半导体车间研制和生产工作的还有:李瑞伟、朱正湧、吴启明、庄同曾等同志。半导体车间生产过程由若干工艺工序组成,包括:氧化扩散工艺、光刻工艺、制版工艺、超声压焊工艺、中测工艺、老化工艺、切磨抛工艺、离子注入工艺,此外,还有去离子水、管壳、机房等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北京700厂引进的离子注入机。用离子探针研究硼在SiO2—Si双层衬底中的射程分布;并用来精确控制MOS器件的栅开启电压。

在北京市科委厅领导白介夫同志和条件局的支持下,将实验室改造为超净的半导体车间。为此,王水弟等同志负责或参与了超净厂房的具体建设工作。超净车间的建成为研制MOS电路打下了必要的净化环境基础。

当时陆续研制生产的产品有:64位动态移位寄存器、数控电路系列、字符显示器、三管单元1024位存储器、单管单元64K存储器、1兆位汉字字符只读存储器以及单片8位8085微处理器。(这是一种复杂的技术,要把一个微处理器放在一个小小的硅片上。)这些产品在当时都是国内水平最高的。这些新产品的试制成功还有助于冲破西方当时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那时,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大会战。承接了研制台式计算器MOS电路和整机的任务,整机产品是放在桌面上的一种计算器,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开方等运算。

我们不仅自己生产所研制的新产品电路,还将数控电路等产品转交给北京前门器件厂、上海电表厂、上海元件五厂等,带动它们接产的工艺工作,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974年国家计算机总局下达研制DJS—050型微处理器及微型计算机芯片及系统任务,由清华大学、电子部六所及安徽无线电厂等单位联合设计组承担。其中,最关键的技术突破是相当于Intel8008和8080的八位微处理器芯片结构的设计和试制,由程渝荣、朱家维等同志为首的小组集体完成,并于1976年通过了电子部的鉴定。

1980年以清华大学为首,联合电子部六所、长城计算机公司设计及生产了16位DJS—0520微型计算机。这应属于最早定型批量投产的国产的微型计算机。

回顾这二十多年亲身经历,给我深刻的感受是:通过科学实验和生产劳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和教师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且掌握了最新的科学知识。完全证明“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确实是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捷径。

[作者简介] 李晔,男,1936年出生,河北深县人,高级工程师。1948年参加革命。1954年入清华电机系企94班就读,55年转自01班,59年提前抽调任系办工厂厂长等职。1980年调国家科委任高科技司处长,1985年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司司长。1991年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司司长,并兼任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总经理,鑫诺卫星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等职。1996年10月离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