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爱国知识分子--周寿宪先生

2018.07.25 00:00

回忆爱国知识分子--周寿宪先生

王尔乾

年逾古稀,白发苍苍,怀旧之情油然而生。而庆祝建系五十年之际,不由怀念早在建系前就已在清华计算机专业任教的周寿宪先生。

周先生身材不高,体型消瘦;他性格内向,不苟言笑,为人正派,待人平和。他穿着整齐,春、秋季总是外着一件米色风雨衣,上下班则骑一辆在清华园少见的跑车,他的派头,让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位从国外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

周寿宪先生1951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搞过磁心移位寄存器的科研。1955年,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和一批留美学者一起回国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回国后分到清华大学参与筹建计算机专业的工作,编制在无线电系。1956年,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开始。经中科院夏培肃先生推荐,他到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的 “计算技术和数学规划组”工作,在华罗庚先生领导下参与规划的制定。规划结束的1956年8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委会成立,周先生是筹委会委员。1956年7月中国科学院组织我国第一个赴苏联计算机考察团(由15人组成),他是成员之一,他深入到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和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通用机研究室学习、考察,年底回国。回国后继续在科学院计算所工作了一段时间。应该说,周寿宪先生作为专家之一,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创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不久,周先生回到清华,在我系计算机教研组任教。当时他是我系仅有的四位副教授(全兰、章燕申、吴麒、周寿宪)之一,为学生讲授《脉冲技术》、《计算机原理》等课程,指导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我曾当过他讲课的辅导教师。他讲课有两个特点。一是善于把复杂的事情,用通俗而贴切的语言来概括,生动奥妙,令人难忘。听过他课的人至今还记得他的一段妙语:“控制器就是能在适当的时候、向适当的部件发送适当的脉冲的部件”。这个“三适当”的概括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第二个特点是讲课不是面面俱到,侧重讲重点、难点,语言简炼,逻辑性强,阐述问题干净利落,对非重点内容则一笔带过,或者干脆不讲。对于习惯苏联式讲课风格的同学来说,他的那套美国式讲课很多同学不适应,致使学生意见很大,他们向系里反映说周先生的课学生听不懂。作为他的助教,我多次向他反映学生意见,他却不以为然,仍然我行我素。他的看法是:学生课前要预习,上课才能听懂。我把他的话带给同学,并要他们试着课前预习。一部分同学按他的要求去做了,几堂课下来,感到很有收获。反而认为周先生的课讲得好。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看来他的教学方法并没有错,大学生应有自学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获得的。周先生的教学理念和讲课风格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获益匪浅。

周先生回国前是做研究的。到清华后参加的是工程项目。由于“研究”和“工程”有较大差别,前者重视学术成果,后者强调工程的实用性。刚开始,他对工程工作有些不适应,但他还是努力地去“和实践相结合”。经常可以看到他向实验室工作人员请教,较快的适应了工程工作。在112型计算机研制项目中,他参加的晶体管单位线路的定型工作,而我是做晶体管参数测试的。我们常在一起讨论线路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由于周先生对电子线路有较深的功底,他善于把线路问题和晶体管参数联系起来,提出他的见解,对我的参数测试很有帮助。

周先生担任全系两门重头课的讲授工作,工作量已经很满了。六十年代初学校提出“讲课教师深入教学实验第一线”,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周先生承担了一部分新的教学实验的编排,还抽空带学生实验课。

周先生待人谦虚,他从不和我们讲起参加国家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的事,当我们问起他时,他总是淡淡一笑了之。

在政治运动不停的年代,学校里一个星期有二个下午要政治学习。周先生很少缺席,有事必请假。他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在学习中很少发言,却能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若有发言,总是十分谨慎。则不讲大话和套话,却能简要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看得出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是要努力紧跟的。

“文革”中周先生被送到江西鲤鱼洲清华五七干校劳动。我比周先生晚去半年,编在同一班排。在干校初见他时,只见他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动作迟钝、神情抑郁、脸色憔悴、精神病的外部特征已表露无遗。可是连队的军宣队员却说他是装的,时不时的批判他,个别人还对周先生施以拳打脚踢和漫骂等人身侮辱。可是凭我对他十多年的了解,我不相信他是装病。我能做的只是对他说些宽心话而已,却还招来“划不清界线”的批评。后来周先生病情加重,农场不得已才把他送回学校。不久,周先生惨死在家中。文革结束后,学校在大礼堂为他开了追悼会,朱光亚院士,夏培肃院士等老朋友、老同事以及我系师生前来沉痛悼念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创以及清华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建立作出很大贡献的周寿宪先生。

在庆祝我系五十周年之际,我们深深怀念这位热爱祖国又富才华的计算机科学家。

[作者简介]王尔乾,1935年生,上海人,教授,1956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调入清华大学计7班就读,1957年毕业留校任教,直至1999年退休。期间曾任计算机系主任,曾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一届至第四届专业顾问,国家教委高校计算机专业首届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等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