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21-在烟台大学的日子里

2011.11.18 00:00

在烟台大学的日子里

谢树煜*

烟台大学钟楼和

计算机系系馆(钟楼旁的四层楼)

1984年早春,生活着2000万人口的膠东大地,春意料峭,笼罩在朦胧开放的希望里,全国十四座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烟台,却没有一座综合大学。农民为了发家致富,到处磕头请财神,总是失望而归。烟台苦苦思索着发展之路。烟台人民希望自己办学,为自己培养人才,实现日夜梦寐的理想。

1984年春节,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视察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不失时机的提出地方集资办大学,寻求中央支持的愿望,得到万里同志的支持。中央决定建立烟台教育改革实验区,支持开办烟台大学,担当 “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重任,为开放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984年5月底,全国人大召开前夕,万里副总理召集教育部长何东昌,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原教育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承先,山东省长梁步庭,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开会。决定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请张承先担任烟台大学名誉校长,指导落实有关建校工作。

1984年6月,决定北大副校长沈克琦出任烟台大学校长,清华热能系党委书记杜建寰任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主持常务。决定北大清华抽调骨干教师担任烟台大学各系系主任。

系主任

1985年3月,清华大学决定抽调我支援烟台大学,负责筹建计算机系。4月上旬支援烟台大学的各系系主任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临湖轩开会,正式接受任命。名誉校长张承先到会讲话,校长沈克琦,党委书记、副校长杜建寰向大家布置了任务。为了便于推动支援工作,,任命当时计算机系唐泽圣主任兼任烟台大学系主任 。1986年秋周远清担任清华计算机系系主任,他虽不在烟大兼职,但仍对我的工作给予很多帮助。我主持烟台工作后,最急的任务是迎接1985年秋季新生入学上课。会议决定大家尽快去烟台建校现场,决定1985年秋天招生方案,制定教学计划,研究师资招聘,落实实验室筹建等。

当时因为我在清华大学还担任计算机教研组党支部书记,正在主讲计算机原理课,并且负责四机部重点项目位片机研制,很难脱身,只能利用“五一”劳动节的假日出行。在烟台住虹口宾馆,去清泉寨海滨施工现场,见到了先期到来的有关老师,决定了秋季招生计划。回京后着手解决师资队伍,制定教学计划。

专业培养目标

烟台大学是国家教委支持的、烟台人民集资筹建的山东省重点大学。自己集资在海滩上建设一所新型大学是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决心啊!烟台人民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时,对烟台大学寄予了多么高的期望啊!我们一定要对得起烟台父老。

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一定要满足烟台地区迫切的需要,一定要适应胶东地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第一线的要求。考虑毕业学生大多数要到基层去,在单位里要独挡一面、两面,考虑基层单位工作人手不多,分工不可能很细,一个技术人员可能软件硬件都得干。我们希望烟台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应该宽一些。

对于计算机专业,当时国内各校分别设置偏向软件的程序系统专业和偏向硬件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我们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烟大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软硬结合,兼顾应用。专业名字定为”计算机及其应用”以示区别.原则确定后,最难的是课程设置。我们对几个专业的课程进行了认真分析,精选了反映三个方向基本内容的骨干课程,制定了详细的四年制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1986 年4 月,在杭州召开的华东地区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上,我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若干意见》,阐述了我们的观点,与兄弟院校进行交流。

烟台大学计算机系四年的办学实践,加强了我的信念,对我1990年后负责修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学计划的工作很有帮助。作为这次修订工作的结果,1991年11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上,我写了一篇文章《拓宽专业培养方向,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受到与会代表的重视,文章被列为会议文集的第一篇。

研究生班

师资队伍是办好专业的基本保证。学校开办初期除在全国招聘一部分教师外,从专业长远发展看,必须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在学校直接领导下和清华大学支持下,1985年秋,在烟台举办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生班,学制两年。第一届招了30名学生,计算机系许多老师给他们上过课,如卢开澄老师讲组合数学,石纯一老师讲人工智能,朱家维老师讲微机系统,史美林老师讲计算机网络等,我给他们讲计算机组织与结构。1987年秋这个班毕业时,留校15人,成了建系的骨干。他们中的多数学生,后来又分批在清华完成了硕士论文,取得了硕士学位,在烟台大学计算机系承担了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1985年秋学校还专门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自动化系、无线电系定向培养了7名硕士研究生,他们取得了硕士学位后返回烟大,为烟大计算机系建设做出了贡献。

计算中心

为了建设高水平、高起点的烟台大学,中央财政拨了2000万元专款,支持烟大用于购置仪器设备。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计算中心的建设,这对于计算机系和全校各系的计算机教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烟大拨出100万元作为计算中心购置计算机的专款。

在计算机选型方面我做了一些调研,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经过反复论证,决定购置IBM 4381大型计算机和DEC的MICRO VAXⅡ型超级小型机,用以满足全校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为了便于申请计算机进口批件和兑换外汇,特请清华大学设备处帮助办理。尽管最后因为外汇额度原因未能引进IBM 大型计算机,但有关单位及领导确实为建设计算中心操了好多心,出了好多力。清华大学计算中心还把富山通的M150 中型计算机无偿送给我们,经管学院把添置不久的王安计算机赠给烟大。这虽然不是新设备,但对于建校初期的烟台大学,清华这只援助之手我们是不能忘记的。

市委书记

烟台大学是在烟台市委和市政府直接领导下成立的,市委书记王济夫同志高瞻远瞩敢为人先是烟大名符其实的奠基人。特别是在争取中央支持,筹集建校资金,以及选址征地诸方面。

我还特别感谢市委副书记、市长俞正声同志的关照,感谢他多次在不同场合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

我在烟台大学工作4 年,有3 个新年是在烟台度过的。俞书记深入群众,平易近人,过年时也忘不了我们,还到我住的烟大教工宿舍6 公寓206 室看望我,询问我们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充分体现对我们的关心和期望。有一次和计算机系同学座谈,介绍烟台的经济形势、发展前景、对同学们提出殷切的希望。

开展科研工作

高等学校中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专业水平、联系社会、服务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建校初期,我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尽量争取多做一些事情。

当时直接申请国家项目是很困难的,依靠清华的帮助,我们承担了电子部提出的“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微机系统软件国产化的研究”,按时完成任务,通过了电子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得到好评。参加这项工作的有武秀川、张文贤、逢斌等同志。

为了支持烟台无线电三厂新产品开发工作,我系李纲民同志参与了该厂电力系统自动监测设备的研制工作。该设备在烟台电子工业崛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还承担了烟台冷冻机厂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为了促进学校计算机应用,我们还承担了学校财务软件和教务软件的开发工作,沙丽杰、王虎等同志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半工半读

实验室建设,实践环节的训练,对工科专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开始就非常重视实验室工作,在清华帮助下先后建成电路实验室、电子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原理实验室和控制系统实验室,为了配合软件课上机,建立了软件机房,配置了ALT0S 3068计算机以及激光打印机、数字化仪和绘图仪等设备,在当时学校中设施也是属一流的。

为了解决实验室管理问题,1985年秋我们举办了一个半工半读三年制专科班。学生半天上课,半天工作,每个人分别安排在不同实验室中,和讲课老师一起准备实验、辅导实验,在实践环节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这个班的同学学习非常刻苦,表现也很突出。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经过学校批准,专科班成绩前两名学生可转入本科班学习,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半工半读专科班毕业时,有不少学生留校工作。

计算机应用开发中心

建校初期,老师们的待遇很低。为了给大家增加收入,也为了多给社会做贡献,我们成立了烟台大学计算机应用开发中心。

当时学校成立一个经济实体,必须经过省教育厅批准,我们多次往返济南、烟台之间,中心终于在1988年挂牌。

为了调动老师们创收的积极性,经过学校同意,我们把科研收入的20%给课题组分配,20%作为系内老师奖金,结余部分作为系发展基金。老师们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进行各种应用开发工作的,确实很辛苦。对于担任经营管理工作的同志,我们还给一点补贴作为鼓励。政策办法具有杠杆作用,当时研究开发工作确实红红火火,一派兴旺景象。

评估验收

1985年计算机系开办时招了4个班学生,研究生班学制两年,1987年夏已经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专科班半工半读三年制,1988年夏毕业;本科2个班四年制,1989年夏也毕业了。为了考察学校的办学质量,教育部组成专家组,对我系工作进行评估验收,检查专业教学计划、各门课的教学大纲、各种教学文件、资料,检查实验室建设、实验指示书、实验报告,检查课程设计、实习报告,检查各门课的考试题、学生成绩记录等。我系顺利通过验收评估,获得教委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权。

我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于1989年返回清华大学时53岁。4年了,我把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烟台人民,虽然我失去一些机会去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写更多的论文,指导更多的研究生,但我留下一个充满朝气、充满希望的烟台大学计算机系。1990年8月,由于在支援烟台大学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山东省政府特给予记功奖励。

在烟台期间,各级领导、各位校长、各位同事,特别是副系主任陈良志老师的全力配合,给予我很多支持和帮助,应该特别感谢他们。

*谢树煜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北京市优秀教师。1954年考入清华大学动力系,1956年7月转计算机专业,1959年计算机专业毕业。1958年7月清华成立自动控制系,建系工作需要提前参加工作。长期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我国高校第一台大型计算机911机的研制,以及150机,152机,大规模集成电路台式机,位片机的研制。1988年开始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工作,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多媒体处理方法学等多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996年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改建项目,在瞻仰人群识别与统计技术方面到达国际领先水平,2000年获中央办公厅科技进步二等奖。教学方面辛勤耕耘,主讲计算机原理、并行与分布处理等多门课程,编写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2006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分布计算与固件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开放系统专业员会副主任;烟台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北京科技经营管理学院网络工程系主任。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关闭